<p id="rp9rn"></p>
    <p id="rp9rn"><del id="rp9rn"></del></p>

    <pre id="rp9rn"><del id="rp9rn"><progress id="rp9rn"></progress></del></pre>

    <del id="rp9rn"><mark id="rp9rn"></mark></del>

        <ruby id="rp9rn"></ruby>

        <pre id="rp9rn"></pre>

            <p id="rp9rn"></p>

              <p id="rp9rn"></p>
                <p id="rp9rn"></p>

                <noframes id="rp9rn"><pre id="rp9rn"></pre>
                <del id="rp9rn"><dfn id="rp9rn"><form id="rp9rn"></form></dfn></del>

                    網商銀行的八年鯰魚之路

                    數字力場

                    1

                    (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佘宗明 來源|數字力場(ID:shuzilichang)

                    這個社會,需要更多鯰魚。

                    11年前,央行原副行長吳曉靈曾在某高層論壇上表示:中國不缺少全球性的大銀行,缺少的是在城市社區和農村為廣大民眾踏踏實實服務的社區銀行。

                    在她看來,「我們的金融服務還有一個巨大的空白點,就是小微企業的融資非常困難。」

                    十余年過去了,毋庸諱言,融資難仍是不少小微企業的痛點。畢竟,小微企業融資問題,是全球公認的難題,被稱作金融行業的「哥德巴赫猜想」。來自孟加拉國的銀行家尤努斯,就因為在這方面的探索,而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

                    但,得益于中國這些年互聯網技術的進步,情況已經在起變化。

                    幾天前,北京大學企業大數據研究中心、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等發布的《小微經營者調查報告》顯示,中國小微企業2023年第一季度利潤率轉負為正,環比增長3.7個百分點;現金流平均可維持時間升至2.6個月。

                    ▲在2022年第4季度為負后,小微企業利潤率于2023年第1季度轉正。數據與圖片來源:《小微經營者調查報告》。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張曉波稱,「小微經營者的至暗時刻已過,仍需加強支持。」

                    這里面的支持,包括「金融助微」。網商銀行董事長金曉龍就說:「上半年,我們新發放貸款和存量貸款的質量均出現拐點。」

                    這說的是小微企業的生存境況,也是普惠金融跟小微企業的深層次關聯——多年來,像網商銀行這類以聚焦于「微」的金融創新派,為破解中國小微企業融資難題提供了更多市場化思路和技術化解決方案。

                    拿網商銀行來說,這家有著諸多實驗性和創新標簽的銀行,剛剛成立滿8年。

                    放眼整個銀行業,網商銀行尚屬年輕成員。但在時下的金融機構生態中,它卻有其獨特性:單論資產規模的話,它在行業中的排名僅列中游,可在普惠金融尤其是小微企業信貸領域,其聲名卻遠超其體量。在聯合國、G20等國際組織的評選中,網商銀行也時常因為在小微信貸領域的貢獻而上榜。

                    其身上的獨特性標簽還包括:它是國內首批民營銀行之一、第一家核心系統建在云上的銀行、第一家把客戶貸款金額設定在100萬元以下的銀行、首個沒有信貸員的銀行、首創小微企業無擔保信用貸款的銀行……

                    說起它的與眾不同,曾在銀行業任職多年的網商銀行首任行長俞勝法,在網商銀行開業前接受媒體采訪時有過這樣一段描述:

                    我們以前在這個行業習慣的思維模式是,先圈下一塊地,然后在這塊地里面去打油。到網商銀行后,這里是完全不一樣的互聯網式開放思維,定下一個原點,然后不斷地向外拓展。

                    這個不斷向外拓展邊界的過程,既讓網商銀行頭上戴上了眾多「首個」、「第一」,也讓它的氣質中多了一些「向死而生」的理想主義和「不知天高地厚」的憨憨色彩。

                    秉持著這份氣質,網商銀行開啟了迎難而上的破題之路:小微企業融資難,在全球都沒太多解題公式?自從網商銀行及其前身阿里小貸這條鯰魚切入該領域后,中國就給世界提交了一份完全不一樣的答卷。

                    就憑著這點,它就值得許多人在它八周年之際為其作一小傳。

                    01  

                    誕生:直升機不是飛機

                    在民營企業的發展史上,很多人都記得一個令人動容的「求失敗」故事。

                    吉利汽車創始人李書福,在摩托車領域獲得成功后,為獲得轎車生產資格,向前來考察的領導請命:「請國家允許民營企業做轎車夢,如果失敗的話,請給我一次失敗的機會!」

                    事實上,網商銀行也是「求失敗」的產物,只是這段歷史并不廣為人知。

                    了解過馬云創業史的人都知道,上世紀90年代,馬云在創辦阿里巴巴之前,曾創辦翻譯社。1994年,翻譯社因資金困難需要借款3萬元,馬云為此奔波了3個月,卻依然沒有借到錢。這次經歷,讓馬云對小微企業融資難有了切膚之痛。

                    待到創立阿里后,電商平臺上大量小商家們的融資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更是讓馬云覺得有必要做點什么。

                    馬云和他的團隊為此想過各種辦法,包括將諾獎得主尤努斯的格萊珉銀行模式引進來,和銀行聯手給小微企業貸款等。只不過,這些嘗試最終都不甚成功。

                    四處呼告的阿里曾向有關部門反映,希望能夠獲得相關牌照,來從事小微企業貸款相關業務。

                    2010年,阿里金融終于申請到了小貸公司牌照,成為網商銀行的前身;2015年,又拿下了國內首批試點的民營銀行牌照,網商銀行正式成立。

                    可以說,這家一路走來都與「試點」二字息息相關的創新性金融機構,是有關部門有意為金融行業引入的社會力量。

                    風已來,還得會乘風。阿里小貸及網商銀行最后能從「試點」變成「鯰魚」,沒有像同時期獲得許可的部分機構一樣泯然眾「行」,或是癡迷于為股東賺取利潤,和它自己的出發點及一系列設定息息相關——據網商銀行那些元老回憶,最重要的是馬云給項目組送出的九個字和兩個「緊箍咒」。

                    九個字是:「理為先、義為中、利在后」。

                    當一眾創業企業在講最高目標和最低目標都是活下去的時候,網商銀行項目組的人卻把理和義先掛到了嘴上,還把得諾貝爾作為目標認真寫在項目組PPT首頁。

                    兩個緊箍咒中的第一個是:只做100萬以下的貸款。100萬以上的貸款,社會上有解,100萬以下才需要有人來解。

                    第二個是:必須上云。用極少的人,依靠技術和數據去服務全國的小微企業。

                    這些在銀行人士看來顯得有些外行的要求,恰恰成就了網商銀行的鯰魚本色。

                    要知道,在傳統的金融哲學中,「窮人」信用缺失,是不可貸的。網商銀行卻偏偏只做100萬以下的小微企業,放棄了利潤更高的部分,在激活增量的同時,又沒有和存量的銀行業務搶生意。另一邊,信貸一直依靠信貸員和線下網點去拓展業務。這家機構卻要依靠數據,直接給小微企業提供無擔保、無抵押、純線上的310貸款模式(3分鐘評估、1秒鐘放款、0人工干預)。

                    阿里小貸創辦時的負責人胡曉明回憶說:「我們的目標不是要做一家銀行。中國不缺銀行,但是缺一家科技公司,能夠把金融資源和沒有獲得金融服務的群體連接起來。」

                    當時的阿里云負責人王堅,則用了一個直升飛機和飛機的比喻:

                    「直升飛機和飛機,盡管都在天上飛,但技術路線完全不一樣。直升飛機比的不是誰飛得高,而是比誰飛得低。支付寶要做的,也不是銀行,盡管都碰到了錢,但要完成的使命不一樣。」

                    直升飛機不是飛機,他們要做的也不是簡單在金融上加點科技。

                    這讓網商銀行恰到好處:它只是成為了魚群中的鯰魚,而不是會吃掉其他魚的鯊魚。

                    02  

                    激活:散作滿天星

                    真正偉大的事物,往往會被發明兩次,一次是技術上成為可能,一次是融入社會,成為普通人可以用的東西。

                    信貸領域,一直被「二八定律」主導,20%的人享受了80%的信貸服務。這就意味著,小微信貸領域存在著巨大空白地帶等著去覆蓋。

                    要讓「310信貸模式」實現普惠,覆蓋盡可能多的人和場景,這是擺在一條承擔著激活任務的鯰魚面前的巨大考驗和高難度挑戰。

                    2017年8月,時任螞蟻集團董事長彭蕾帶領高管游學團前往耶魯大學,拜會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席勒教授。

                    席勒的名著《金融與好的社會》,在螞蟻內部被奉為圭臬。網商銀行也已憑借其310模式,在普惠金融行業聲名鵲起。

                    在交流期間,席勒問起網商銀行,你們服務這些小微商家用的是什么方式?網商銀行回答,借助淘寶天貓積累的信用數據。

                    席勒又問,還有很多人不在這個平臺上,怎么辦?

                    在當時,這問題還不太好回答——因為網商銀行的「出淘」還未完成。

                    但從2017年開始,隨著二維碼支付的普及,線下小商家憑著一張收款碼便可成為「碼商」,這給網商銀行填補線下小商戶金融服務空白提供了機遇。網商銀行隨后在行業內率先提出了多收多貸、多收多免息的普惠金融模式。

                    從線上走到線下后,又能如何更深度下沉,實現「上山」「下鄉」呢?網商銀行通過和縣級政府的合作,運用數字技術,為縣域農戶建立起專屬的數字化風控模型,農戶可以據此也享受到「310」模式的貸款。

                    為了讓農戶的畫像更精準,網商銀行又首創了衛星遙感信貸技術「大山雀」,通過衛星遙感識別作物及生長情況,實現對農戶的資產評估,從而為農戶提供信貸額度與合理的還款周期。

                    跳出消費環節,在生產和流通領域,網商銀行又結了一張網——基于核心企業和上下游小微企業的供應鏈關系,開發了大雁系統。接入大雁系統后,品牌下游經銷商及終端門店的經營性的貸款可得率平均達到了80%,無需抵押,足不出戶,就可以獲得線上信貸服務。

                    很多人評價中國改革開放的精妙之處,在于「試點」,只要有人把路先走通,大部隊就會跟上。先行者摸著石頭過河,其他人摸著先行者過河。曾經有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說,只要你拿著網商銀行的貸款圖來,他們給你多少額度,我們就給你多少。

                    有意思的是,在各個領域逐步跑通模式的網商銀行,在2018年成立3周年之際,宣布向全行業開放所有能力和技術,與金融機構共享「310」模式。如今,網商銀行首創的「310」線上信貸服務,已經成為行業標配,100%銀行都能實現。

                    網商銀行也成了小微信貸領域的黃埔軍校。有統計顯示,四大行、股份行以及民營銀行,十多家銀行的高管曾在網商銀行履職。

                    隨著抖音快手等新平臺試水金融領域,相當數量的網商銀行前員工在這些機構發揮起中堅作用。

                    全行業能力的增長,顯著改變了小微信貸市場的格局。隨著國有大行開始發展小微業務,2022年,農商行普惠小微貸款份額下降了9.5個百分點。然而,整個商業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實現了大幅增長。2022年末,銀行業金融機構用于小微企業的貸款余額59.7萬億元,其中單戶授信總額1000萬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23.6萬億元,同比增速23.6%。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印度。由于缺乏信貸支持,印度中小微企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份額逐年下降,由2019~2020財年(4月至次年3月底)的30.5%,下降至2020~2021財年的26.8%。

                    03  

                    小結:寧可西進而死

                    鯰魚并不好當。

                    激烈的市場競爭下,很多創新者并非最后的勝利者,教會徒弟餓死師傅,贏得口碑失去市場的大有人在。

                    攪起一池春水后,鯰魚是否還被需要,是一道殘酷的問答題。當曾經的技術壁壘開放成為行業標配后,作為中小型民營銀行的網商銀行,面臨的挑戰自然不會少。

                    相較于大型銀行,民營銀行補充資本能力較弱,渠道偏少,主要體現在內源資本補充能力受限、永續債及優先股等市場化融資渠道不暢、補充核心資本難等方面。

                    過去3年,受疫情影響,市場需求不足,經營成本增加,小微經營生產狀況及還款能力面臨極大挑戰。

                    而將助微刻入了骨子里的網商銀行,2022年仍然加大了對小微經營者的支持力度,發放貸款及墊款2282億,同比增長29%,并堅持「純信用,無抵押」模式,這導致了不良率的一定上升。

                    但另一個數據是,截止2022年,網商銀行已累計為超過5000萬小微經營者提供信貸服務,而且為小微經營者提供的利率水平已連續5年下降,成績單依然亮眼。

                    大象席地而坐,鯰魚游動而韌。網商銀行,就是鯰魚一條。

                    從個體角度來看,保持鯰魚的活力,是一件艱難的事。

                    但從行業和社會角度出發,當下的我們又亟需更多的鯰魚——那種像網商銀行一樣,寧可西進而死、不可東歸而生的鯰魚。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數字力場(ID:shuzilichang),作者:佘宗明

                    可行性研究報告
                    數字力場

                    本文作者信息

                    數字力場(科技自媒體)

                    關注(11846)贊(0)

                    邀請演講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咨詢·服務

                    相關閱讀

                    精彩推薦

                    <p id="rp9rn"></p>
                      <p id="rp9rn"><del id="rp9rn"></del></p>

                      <pre id="rp9rn"><del id="rp9rn"><progress id="rp9rn"></progress></del></pre>

                      <del id="rp9rn"><mark id="rp9rn"></mark></del>

                          <ruby id="rp9rn"></ruby>

                          <pre id="rp9rn"></pre>

                              <p id="rp9rn"></p>

                                <p id="rp9rn"></p>
                                  <p id="rp9rn"></p>

                                  <noframes id="rp9rn"><pre id="rp9rn"></pre>
                                  <del id="rp9rn"><dfn id="rp9rn"><form id="rp9rn"></form></dfn></del>

                                      tingtingwuyuet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