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id="rp9rn"></p>
    <p id="rp9rn"><del id="rp9rn"></del></p>

    <pre id="rp9rn"><del id="rp9rn"><progress id="rp9rn"></progress></del></pre>

    <del id="rp9rn"><mark id="rp9rn"></mark></del>

        <ruby id="rp9rn"></ruby>

        <pre id="rp9rn"></pre>

            <p id="rp9rn"></p>

              <p id="rp9rn"></p>
                <p id="rp9rn"></p>

                <noframes id="rp9rn"><pre id="rp9rn"></pre>
                <del id="rp9rn"><dfn id="rp9rn"><form id="rp9rn"></form></dfn></del>

                    Science:塔斯馬尼亞惡魔的傳染性癌癥的首次測序及進化分析

                    生物世界

                    作者|王聰 來源|生物世界(ID:ibioworld)

                    塔斯馬尼亞惡魔(Tasmanian Devil),即袋獾,是一種有袋類食肉動物,只分布于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島,由于其遭遇攻擊時會發出臭味、刺耳的叫聲,以及兇惡的表情,因此得名“塔斯馬尼亞惡魔”。

                    然而,最近三十年來,袋獾一直在與一種傳染性癌癥作斗爭——面部腫瘤病(DFTD),這是一種通過咬傷傳播的癌癥。因為袋獾在爭奪伴侶和食物時會互相撕咬,這導致面部腫瘤病在袋獾種群中的快速傳播,這嚴重威脅了這種這一珍稀物種,僅在最近十年里,已有大約60%-70%的袋獾死于這種傳染性癌癥。

                    近日,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 Science 期刊發表了題為:The evolution of two transmissible cancers in Tasmanian devils 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發現,袋獾種群中在大約2011年出現了一種新的傳染性面部腫瘤病DFT2,其變異速度更快,對袋獾構成了高度威脅,可能會進一步導致袋獾種群的崩潰。

                    該研究繪制了兩種袋獾面部腫瘤病DFT1和DFT2的出現和突變,并描述了這兩種癌癥的持續進化,這些發現強調了傳染性癌癥對袋獾的持續威脅。

                    在自然界中,很少見到可傳染的癌癥,但這在袋獾中卻產生了幾乎毀滅性的打擊,在最近十年里,60-70%的袋獾因此死亡。

                    實際上,科學家們已經意識到DFT1DFT2這兩種癌癥有一段時間了,但對它們的進化卻知之甚少。在這項最新研究中,研究團隊收集了袋獾的參考基因組,并將其與78個DFT1和41個DFT2腫瘤的DNA序列進行了比較。然后,研究團隊構建了這些腫瘤的“系統發育樹”,以追蹤它們的起源,并繪制了它們的突變圖,以描繪出這些腫瘤是如何進化的。

                    結果顯示,DFT1在1986年就出現了,它已經擴散到塔斯馬尼亞島的大部分地區,這比在塔斯馬尼亞島東北部最早發現的患有DFT1癌癥的袋獾早了大約10年。而1986年這個患有DFT1癌癥的袋獾似乎是一個超級傳播者,它把自己的癌細胞至少傳播給了其他6個袋獾,最終導致了DFT1的6個主要變體。

                    而DFT2直到2011年才出現,大約三年后,在塔斯馬尼亞東南部的一只雄性袋獾身上首次發現了DFT2癌癥。

                    與DFT1不同,DFT2僅在塔斯馬尼亞島上的一小部分地區出現。DFT2在基因上與DFT1相似,但它的突變速度要快上三倍左右。這可能是由于DFT2的腫瘤細胞分裂更快,為突變的發生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在大多數情況下,面部腫瘤病在感染后6-12個月發展出實體腫瘤后才具有傳染性。但是快速發展的DFT2可能會縮小這個窗口期,因此導致了更多的感染,傳播得更快,從長期來看具有進化上的優勢。

                    之前有研究顯示,隨著面部腫瘤病的傳播,有少數袋獾的面部腫瘤開始自行縮小,基因測序顯示,這些袋獾出現了一些預免疫系統相關的突變,幫助它們更好地抵御面部腫瘤病。研究人員曾樂觀地估計,面部腫瘤病可能會成為袋獾的一種地方性疾病,在袋獾中群中的擴散減緩、死亡率降低。

                    然而,這項最新研究提示我們,袋獾種群中一種新出現的傳染性面部腫瘤病DFT2,變異速度更快,對袋獾構成了高度威脅,可能會進一步導致袋獾種群的崩潰。

                    論文鏈接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q6453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生物世界(ID:ibioworld),作者:王聰

                    可行性研究報告
                    生物世界

                    本文作者信息

                    生物世界(學術自媒體)

                    關注(36508)贊(2)

                    邀請演講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咨詢·服務

                    相關閱讀

                    精彩推薦

                    <p id="rp9rn"></p>
                      <p id="rp9rn"><del id="rp9rn"></del></p>

                      <pre id="rp9rn"><del id="rp9rn"><progress id="rp9rn"></progress></del></pre>

                      <del id="rp9rn"><mark id="rp9rn"></mark></del>

                          <ruby id="rp9rn"></ruby>

                          <pre id="rp9rn"></pre>

                              <p id="rp9rn"></p>

                                <p id="rp9rn"></p>
                                  <p id="rp9rn"></p>

                                  <noframes id="rp9rn"><pre id="rp9rn"></pre>
                                  <del id="rp9rn"><dfn id="rp9rn"><form id="rp9rn"></form></dfn></del>

                                      tingtingwuyuet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