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id="rp9rn"></p>
    <p id="rp9rn"><del id="rp9rn"></del></p>

    <pre id="rp9rn"><del id="rp9rn"><progress id="rp9rn"></progress></del></pre>

    <del id="rp9rn"><mark id="rp9rn"></mark></del>

        <ruby id="rp9rn"></ruby>

        <pre id="rp9rn"></pre>

            <p id="rp9rn"></p>

              <p id="rp9rn"></p>
                <p id="rp9rn"></p>

                <noframes id="rp9rn"><pre id="rp9rn"></pre>
                <del id="rp9rn"><dfn id="rp9rn"><form id="rp9rn"></form></dfn></del>

                    儲能風又起!

                    市值觀察

                    1

                    (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市值觀察 來源|市值觀察(ID:shizhiguancha)

                    2021年,隨著強配儲能政策的出臺以及2025年發展目標的制定,儲能在資本市場曾得到過比較高的關注度。但由于經濟性不足,加上非剛需屬性,后期板塊熱度逐漸下降。

                    到今年,平靜又一次被打破。

                    01

                    多重利好

                    儲能突然開始起量了。

                    據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的數據,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國已投運電力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70.2GW,同比增長44%,其中新增投運新型儲能規模8.0GW/16.7GWh,已經超過去年全年的新增規模(7.3GW/15.9GWh)。

                    儲能之所以在今年突然加速,核心原因是經濟性是提升。

                    今年儲能最熱的一個領域是工商業儲能,寫字樓、工廠等用電側配備的儲能設備,其主要實現的目標包括自發自用或者峰谷價差套利。

                    2021年,發改委發布《關于進一步完善分時電價機制的通知》,要求在保持電價總水平穩定的基礎上引導用電側削峰填谷、改善電力供需狀況、促進新能源消納,隨后各地開始劃分峰谷時段并確定峰谷電價價差。

                    今年以來,全國各地峰谷電價價差不斷拉大,根據北極星儲能網的統計,到7月全國共有19省市峰谷電價差超過0.7元,其中上海地區的峰谷價差最高達到1.8923元/kWh。

                    峰谷價差的擴大直接給儲能帶來了套利空間,進而帶來大量的工商業儲能需求,而成本端的快速下降又進一步加速了這一過程。

                    拆解儲能系統的成本構成,電池成本大約占60%,PCS占15%,BMS占10%,EMS占比5%-10%,其余配件占5%,因此電池是最關鍵的成本項。而目前儲能電池主要是鋰電池,根據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的數據,2022年全球新型儲能累計裝機中鋰離子電池占比高達86.8%。

                    今年以來,鋰價直線下探,極大降低了儲能電池的成本。據統計,到今年6月,儲能系統中標均價已低至1082.00元/kWh,相較1月下降了25%。由于鋰價下降向下游傳導有一定延遲,未來一段時間內儲能系統價格大概率仍將呈繼續下降。之前業內做過測算,如果鋰離子電池容量成本和功率成本再下降20%,那么其LOCE(度電成本)將比現階段最經濟的抽水蓄能還要低。

                    除了經濟性提升,用電負荷的持續走高也在驅動儲能趕快上馬。

                    根據中電聯之前的預估,正常氣候情況下,今年全社會用電量大約是9.15萬億千瓦時,比2022年增長6%左右。如果出現長時段大范圍極端氣候,那么全國最高用電負荷可能比2022年增加8000萬-1億千瓦。

                    而另一方面,2022年我國水電、煤電、氣電、生物質、核電裝機容量凈增加只有4864萬千瓦,風電、太陽能雖然增加了不少,但幾乎無法提供頂峰供電能力,因此8000萬-1億千瓦的最高負荷增長并不能得到有效滿足,今年和明年我國電力供需整體處于偏緊狀態。

                    長期看,隨著新能源比例和居民用電量不斷上升,尖峰負荷壓力會變的越來越大,單靠在發電側擴大投資來解決高峰時段供不應求的問題并不現實,也不劃算。在此背景之下,工商業儲能低谷時段充電、高峰時段放電的策略就顯得很有價值。

                    儲能的前景是高度確定的,但這并不意味著短期高度確定的投資機遇。

                    02

                    大浪淘沙

                    巨量的資本正在砸向儲能。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上半年相關儲能企業融資總額超過730億元,目前已有超百家儲能產業鏈相關企業排隊沖刺IPO,包括盟固利、海博思創、艾羅能源、瑞浦蘭鈞等產業鏈頭部企業均已進入上市進程或完成上市。另據星球儲能所統計,今年1-6月,儲能行業超百億的投資項目就有42起。

                    與此同時,企業紛紛跨界涌入,很多八竿子打不著的公司都想進來分一杯羹。2023年《財富》中國上市公司500強中有55家企業布局儲能產業。而根據畢馬威和中電聯聯合發布的研究報告,僅2022年國內就成立了3.8萬家儲能相關企業,是2021年的5.8倍。

                    一半火焰,一半海水,熱鬧的另一面是過剩。

                    高工產研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儲能電池產能利用率不足5成,其中戶儲電池更是連3成都不到。業內普遍達成共識,未來3年是儲能行業的“生死卡位賽”,大洗牌在所難免,低端無效產能將被迅速出清。

                    前不久遠景能源儲能事業部總經理鄭漢波在一場會議上直言:“明年可能80%的儲能系統集成商會倒下。”

                    事實上,“內卷一直就是儲能的常態”。

                    參與者良莠不齊,競爭格局分散,技術還未成型,整個市場依然處在秩序紊亂的春秋戰國時代,價格戰打起來根本不講武德。就拿比較簡單的儲能集裝箱來說,一個40尺的集裝箱最貴可以賣到80萬,最便宜也可以賣20萬。

                    激烈對拼的結果就是大家都不賺錢。

                    作為儲能界異軍突起的網紅,海辰儲能素有“小寧德”之稱。過去三年,海辰儲能連續虧損,且虧損逐年擴大,到2022年,海辰儲能營收飆升至36.14億元,但虧損也放大到4.36億元。

                    儲能的發展路徑與光伏高度類似,當下仍處于大規模導入的前夜,風險遠大于機遇。最近幾年,很多新崛起的儲能公司在資本助推下日子過的不錯,但這種富貴恐怕很難長久。只有那些在技術、品牌、資金、成本、規模等方面具備優勢的頭部企業,才更有機會穿越周期,迎接平價時代的星辰大海。

                    以儲能集成環節為例,大多數儲能項目招標均要求參與方具備項目建設經驗和運營經驗,但國內大多數企業并不具備這樣的背景,像陽光電源這種老牌頭部公司有天然的先發優勢。

                    作為逆變器全球第一,陽光電源很早就開始發力儲能集成系統。2022年,公司儲能系統全球發貨量7.7GWh,在儲能系統集成商中排名全球第一,連續七年出貨量全國第一。目前陽光電源已具備儲能電池PACK年產能20GWh,儲能系統年產能20GWh。

                    產業鏈最核心的儲能電池領域,頭部企業也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鋰電池是一個規模效應極強的產業,電池公司產能每翻一倍,直接制造成本會下降15%-20%,先發企業一步領先,步步領先;后來者一步跟不上,步步落后,彎道超車實在太難。

                    根據SNE Research數據,2022年全球儲能電池出貨量為122GWh,其中寧德時代出貨53GWh,市占率提升到43.4%;比亞迪出貨14GWh,市占率為11.5%,而LG新能源、三星SDI等海外企業份額下降明顯。

                    寧德時代也憑借規模優勢和品牌溢價獲得了顯著的盈利能力,2022年產品單位毛利為0.16元/Wh,今年上半年其儲能業務營收280億元,毛利率達到21.32%,而以海辰儲能為代表的后起之秀們還身處虧損的泥潭。

                    平價入網是大規模商業化的原點,在此之前,恐怕整個行業大多數玩家都難逃虧損換增長的宿命。

                    沒有人會懷疑儲能的未來,但未來畢竟還未到來。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市值觀察(ID:shizhiguancha),作者:市值觀察 

                    可行性研究報告
                    市值觀察

                    本文作者信息

                    市值觀察(財經自媒體)

                    關注(18789)贊(3)

                    邀請演講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咨詢·服務

                    相關閱讀

                    精彩推薦

                    <p id="rp9rn"></p>
                      <p id="rp9rn"><del id="rp9rn"></del></p>

                      <pre id="rp9rn"><del id="rp9rn"><progress id="rp9rn"></progress></del></pre>

                      <del id="rp9rn"><mark id="rp9rn"></mark></del>

                          <ruby id="rp9rn"></ruby>

                          <pre id="rp9rn"></pre>

                              <p id="rp9rn"></p>

                                <p id="rp9rn"></p>
                                  <p id="rp9rn"></p>

                                  <noframes id="rp9rn"><pre id="rp9rn"></pre>
                                  <del id="rp9rn"><dfn id="rp9rn"><form id="rp9rn"></form></dfn></del>

                                      tingtingwuyuet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