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id="rp9rn"></p>
    <p id="rp9rn"><del id="rp9rn"></del></p>

    <pre id="rp9rn"><del id="rp9rn"><progress id="rp9rn"></progress></del></pre>

    <del id="rp9rn"><mark id="rp9rn"></mark></del>

        <ruby id="rp9rn"></ruby>

        <pre id="rp9rn"></pre>

            <p id="rp9rn"></p>

              <p id="rp9rn"></p>
                <p id="rp9rn"></p>

                <noframes id="rp9rn"><pre id="rp9rn"></pre>
                <del id="rp9rn"><dfn id="rp9rn"><form id="rp9rn"></form></dfn></del>

                    國產奶粉進入雙寡頭時代∣乳業新周期④

                    斑馬消費

                    1

                    (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陳曉京 來源|斑馬消費(ID:banmaxiaofei)

                    奶粉行業日前最大的事件,莫過于伊利股份入主澳優管理層——強強聯合,可能會改變今后的市場競爭格局。

                    上一次奶粉行業的分化,還是2008年。15年里,外資品牌趁虛而入,賺得盆滿缽溢;國產品牌刮骨療傷后逆勢趕超,終于回歸主場。

                    依靠高端產品,中國飛鶴站到嬰配粉市場的金字塔尖;伊利股份、蒙牛乳業在液態奶主業外,積極布局奶粉業務;規模稍小的奶粉企業,還在這一領域穩扎穩打。

                    這期間,美贊臣中國、多美滋中國業務先后被出售,曾盛極一時的雅培,去年底宣布退出中國市場。國產奶粉品牌二次崛起,逐步收復失地,迄今市場占有率已超50%。

                    隨著嬰配粉市場持續下沉,中外品牌的角力還在延續。只不過,如今嬰配粉市場,已進入了存量時代,強者更強的馬太效應越來越明顯。

                    兩大寡頭

                    2021年,伊利股份(600887.SH)戰略入股澳優,62.45億港元的對價,堪稱當時奶粉行業最大一次并購。

                    這一年,伊利股份收入規模首破千億,國內唯此一家;緊隨其后的蒙牛乳業(02319.HK),次年才越過900億元的門檻。

                    乳業雙雄的液態奶主營業務基本穩定,其他業務發展各顯神通。

                    蒙牛乳業收購雅士利國際,為發展奶粉劃上注腳,伊利股份則成為澳優單一最大股東,加碼奶粉業務,拉滿了弓弦。

                    伊利股份發展奶粉業務,較蒙牛乳業略勝一籌。關鍵在于,入局較早。伊利股份2020年奶粉及奶制品收入規模達128.85億元,次年162.09億元;2022年達到262.60億元,增速62.01%,創近年來新高。

                    這有很大一部分來自于澳優的貢獻。以至于公司2022年嬰配粉市場零售額份額較上年提高5個百分點,成人奶粉市場零售額份額同比提高1.1個百分點。

                    在國內嬰配粉領域,中國飛鶴(06186.HK)是名副其實的巨頭,嬰配粉產品收入占收入近9成比例。

                    不過,如今正遭遇上市以來最大的困擾。2022年,公司收入為213.1億元,同比下降6.43%,歸母凈利潤49.42億元,同比下降28.07%。

                    今年上半年,這一狀況未能得到改善,收入微增0.65%,歸母凈利潤下滑24.82%。

                    根源在于,公司2022年祭出“新鮮戰略”試圖縮短產品庫存周期,結果存貨規模越來越大。截至今年6月,存貨規模增至20.18億元。

                    在國內嬰配粉領域,中國飛鶴應該是竄升最快的品牌。之所以能快速登頂,高端戰略功不可沒,但這也讓公司付出巨大代價。2019年-2022年,其銷售及經銷開支合計超過220億元,一度成為外界吐槽的焦點。

                    三大層次

                    2008年國產奶粉信任崩塌,市場對洋羊奶的需求迅速膨脹。

                    公開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奶粉進口量31萬噸,同比增長121%;2010年升至48萬噸;2011年上半年進口量,超過2009年全年。隨后幾年,保持著旺盛的增速,國產奶粉旋即進入低谷。

                    三聚氰胺事件之前,中國嬰配粉市場,基本維持著中資、外資品牌各一半的格局;2008年及以后多年里,中資品牌苦于刮骨療傷,鮮有露頭。

                    行業陣痛使得眾多中資品牌更加關注安全性,重塑消費信心。

                    2010年后,中資品牌諸如光明、雅士利、伊利及澳優等企業,在國內外積極擴張,或收購牧場,或投建工廠,在行業里率先涅槃重生。

                    2016年開始實行的嬰配粉二次注冊制,以及2023年嬰配粉新國標的落地生效,嬰配粉行業重新出發,也觸發一場淘汰賽。

                    一些中小品牌退出,或者被兼并,嬰配粉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一些企業轉向競爭不太激烈的成人奶粉、學生奶粉等業務。

                    據國泰君安研報預計,新國標落地之后,約20%中小品牌市場份額向奶粉前十大企業集中,國內奶粉行業前三家奶粉企業合計占市場份額從2021年的40%,有望逐步升至60%-70%。

                    歐睿數據顯示,2022年,銷售額前五品牌為飛鶴、伊利、雀巢、達能與君樂寶,市場份額分別為17.5%、12.3%、10.7%、10.3%和6.4%,老牌奶粉企業貝因美(002570.SZ)市占率為1.7%,位列行業第十位。這批前十大企業中,中資品牌、外資品牌各占5席,基本回到2008年之前的競爭格局。

                    隨著國內奶粉行業進一步規范,國產奶粉品牌,大致形成了目前三大陣營。

                    以2022年收入規模來看,伊利股份和中國飛鶴站在200億元級的第一梯隊;以蒙牛乳業、健合國際以及君樂寶,以50億元規模,站在第二梯隊;以貝因美為代表的企業,以20-30億元規模站在第三梯隊。

                    存量時代

                    奶粉市場中的重要品類——嬰配粉,正在朝存量趨勢發展。

                    據歐睿數據,國內嬰配粉市場規模增速逐年走低,2022年約為1717億元,僅較上年增長3.4%。

                    這意味著進入存量時代,競爭會異常殘酷。伊利股份在5月初披露的一份機構調研紀要里,透露了去年嬰幼兒奶粉行業整體下滑的局面。

                    伊利此番入主澳優管理層,正是在搶抓新國標、二次注冊制推動的行業整合機遇,提前調整競爭姿勢。

                    2022年,伊利股份液態奶收入894.26億元,同比增長0.02%。傳統業務增長停滯之時,利用渠道和網絡優勢賦能澳優,推動奶粉業務增長,已是不得已而為之。

                    乳業巨頭在奶粉領域,仍有較大的騰挪空間。那么,專業奶粉企業的機會,又還有多少呢?

                    中國飛鶴、澳優、健合國際、雅士利國際和貝因美,均以奶粉業務為主,近年整體業績表現乏善可陳。

                    今年上半年,雅士利國際已私有化退市,退市之前2021-2022年,公司連續兩年虧損,其慘狀甚至超過在丙二醇事件中翻車的麥趣爾。

                    健合國際(01112.HK)實現營收凈利雙增張,其余企業或是收入下降,或是歸母凈利潤出現負增長。

                    進入存量時代,嬰配粉市場狼多肉少的局面形成,行業不可避免的會將進一步內卷。無論是薄利多銷,還是貨品快進快出,企業面臨的挑戰都非常大。

                    前幾年,在經銷模式之下,廠商的貨物可以不斷壓給經銷商。如今,誰也不敢這么干了。行業庫存一旦高的離譜,大概率會反噬企業。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斑馬消費(ID:banmaxiaofei),作者:陳曉京 

                    可行性研究報告
                    斑馬消費

                    本文作者信息

                    斑馬消費(財經新媒體)

                    關注(73434)贊(2)

                    邀請演講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咨詢·服務

                    相關閱讀

                    精彩推薦

                    <p id="rp9rn"></p>
                      <p id="rp9rn"><del id="rp9rn"></del></p>

                      <pre id="rp9rn"><del id="rp9rn"><progress id="rp9rn"></progress></del></pre>

                      <del id="rp9rn"><mark id="rp9rn"></mark></del>

                          <ruby id="rp9rn"></ruby>

                          <pre id="rp9rn"></pre>

                              <p id="rp9rn"></p>

                                <p id="rp9rn"></p>
                                  <p id="rp9rn"></p>

                                  <noframes id="rp9rn"><pre id="rp9rn"></pre>
                                  <del id="rp9rn"><dfn id="rp9rn"><form id="rp9rn"></form></dfn></del>

                                      tingtingwuyuet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