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id="rp9rn"></p>
    <p id="rp9rn"><del id="rp9rn"></del></p>

    <pre id="rp9rn"><del id="rp9rn"><progress id="rp9rn"></progress></del></pre>

    <del id="rp9rn"><mark id="rp9rn"></mark></del>

        <ruby id="rp9rn"></ruby>

        <pre id="rp9rn"></pre>

            <p id="rp9rn"></p>

              <p id="rp9rn"></p>
                <p id="rp9rn"></p>

                <noframes id="rp9rn"><pre id="rp9rn"></pre>
                <del id="rp9rn"><dfn id="rp9rn"><form id="rp9rn"></form></dfn></del>

                    歐洲難過冬?天然氣價一周飆升44%,能源危機或將爆發

                    時代周報

                    1

                    (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馬歡 來源|時代周報(ID:timeweekly)

                    冬季還沒來臨,歐洲人又得擔心天然氣了,特別是近期變幻莫測的國際局勢,正在推動天然氣價格跳漲。

                    先是巴以沖突,美國能源公司雪佛龍宣布,已經應以色列要求,停止了東地中海塔馬天然氣田的生產。

                    然后10月10日,芬蘭和愛沙尼亞官員表示,似乎是“外部活動”造成了連接芬蘭和愛沙尼亞的海底天然氣管道和電信電纜的損壞。同時,在地球的另一端,澳大利亞液化天然氣工人罷工的問題還未解決。

                    10月12日,據《金融時報》報道,歐洲天然氣價格已經飆漲至今年3月以來最高。數據顯示,當天歐洲基準荷蘭TTF天然氣期貨價格上漲了14.2%,至每兆瓦時53歐元。

                    截至北京時間10月16日中午,TTF已經漲至每兆瓦時55.065歐元。短短一周內,歐洲天然氣價格上漲了44%左右。

                    俄烏沖突后,歐洲一直在為其天然氣儲備做準備,但多個國際沖突,無疑讓天然氣供市場變得愈發脆弱。投資者們擔心,接下來天然氣持續上漲,必將推高歐洲企業和消費者的成本。

                    哥倫比亞大學全球能源政策中心的全球研究員艾拉·約瑟夫擔憂道:“若是國際局勢不穩定,能源出現危機的可能性很大。”

                    彭博社則認為,當下的巴以沖突還不會直接影響歐盟,但能源供應風險迫在眉睫。

                    以色列氣田關閉

                    10月7日,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爆發新一輪軍事沖突。截至當地時間10月15日,已致雙方超過4100人死亡。突發的地緣政治沖突,讓尋求能源供應多元化的歐洲,苦不堪言。

                    10月9日,以色列能源部緊急指示,雪佛龍地中海有限公司暫時關閉Tamar海上天然氣平臺的生產。

                    Tamar位于以色列專屬經濟區,距離加沙地帶僅約25公里左右,每日生產約710萬-850萬立方米的天然氣。它是東地中海黎凡特盆地最大的天然氣地帶,提供以色列國內70%的發電需求。

                    市場很快做出了反應。10月9日當天,歐洲基準荷蘭TTF天然氣期貨價格漲了15%,至每兆瓦時44.070歐元。

                    雪佛龍表示,該公司“專注于為以色列國內市場和我們的地區客戶提供安全可靠的天然氣供應”,且已將有關設施是否繼續運營的問題,提交給了以色列政府。

                    以色列政府則表示,已做好使用額外燃料來源發電的準備,未來兩周內,在需要的情況下,可能會宣布該國的天然氣板塊進入能源緊急狀態。

                    其實,以色列臨近的東地中海海域,蘊藏著豐富的天然氣資源。過去15年以來,這些天然氣田陸續被勘探出來,以色列也從天然氣凈進口國轉型為出口國。

                    如今,以色列沿海的天然氣田約占該國發電量的70%,這不僅幫助以色列減少了對污染程度較高煤炭的使用,也幫助該國緩解了對能源進口的嚴重依賴。

                    但巴以之間不休不止的沖突,減緩了該地區開發天然氣田的步伐。

                    此前,雪佛龍公司本已在制定計劃,要擴大Tamar的產量,并增加到埃及的天然氣管道出口。這樣,埃及就可以在冬季到來之前,從地中海沿岸向歐洲間接出口以色列天然氣。

                    2022年6月,埃及、以色列和歐盟就簽署了一份諒解備忘錄,以增加以色列天然氣在埃及完成液化后向歐盟出口的規模,協議為期3年,并可自動續期兩年。該協議本打算補償俄羅斯向歐洲供應的近10%的天然氣份額,歐盟則將向埃及提供1億歐元的支持。

                    但Tamar的關閉,可能會導致后續發貨量減少甚至延誤。

                    而在未來,一旦巴以之間長時間陷入戰火,無疑將打亂歐洲從以色列進口更多天然氣的計劃。更糟糕的是,如果戰火進一步蔓延,其他中東國家的天然氣出口可能也將面臨影響。

                    芬蘭管道被做手腳

                    這邊巴以之間尚未看到停火的可能,那邊,芬蘭的油氣管道又上演了“北溪事件2.0”。

                    10月8日,連接芬蘭和愛沙尼亞的一條天然氣管道因檢測到泄漏而關閉。

                    10月10日,芬蘭總統尼尼斯托表示,愛沙尼亞通向芬蘭的天然氣管道本周末因泄漏而關閉,可能是“外部”活動造成。初始分析顯示,這些不可能是管道正常使用或壓力變動造成的。

                    △ 圖源:圖蟲創意

                    挪威地震研究中心則表示,他們檢測到在泄漏地區發現一次“可能的爆炸”。

                    除了天然氣管道,愛沙尼亞方面還證實,通向芬蘭的海底通信電纜也被破壞。愛沙尼亞國防部長指出,這兩個破壞因素在十分不同的地點,但發生的時間卻很接近。

                    “可以清楚看到,這些損壞由相當大的力量造成,可能的原因包括機械力撞擊或機械力破壞。”愛沙尼亞國防部告訴路透社。

                    芬蘭政府表示,具體原因還不清楚,芬蘭和愛沙尼亞正在合作調查。尼尼斯托還透露,他與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進行了接觸,北約準備協助調查。

                    芬蘭和愛沙尼亞之間的這條“波羅的海連接器”天然氣管道項目,海底部分總長77公里。在俄烏沖突發生后,一直是芬蘭除液化天然氣之外,唯一的天然氣進口渠道。

                    相關管道運營商表示,修復管道至少需要5個月,這導致芬蘭將在冬季完全依賴進口液化天然氣。

                    雖然芬蘭電網公司表示,這次天然氣管道泄漏不會影響芬蘭供電系統。然而,能源專家指出,即便液化天然氣能提供芬蘭在這個冬天需要的天然氣,但冬天的耗費量通常更高。

                    美聯社說,這條管道或遭蓄意破壞,引發了對地區能源安全的擔憂。

                    2022年,一系列的海底爆炸破壞了俄羅斯通向西歐的3條天然氣輸送管道,切斷了俄羅斯對歐洲的天然氣輸送,一度導致歐洲能源市場高度緊張。

                    俄總統新聞秘書德米特里·佩斯科夫表示,“波羅的海連接器”管道受損泄漏事件令人不安。“我們知道,在波羅的海國家,有對關鍵基礎設施進行恐怖襲擊的危險先例,我指的是針對‘北溪’天然氣管道的襲擊。”他說,“我們期待更詳細的信息”。

                    令歐洲人感到不安的,還不止這些。

                    在大洋彼岸的另一端,雪佛龍澳大利亞液化天然氣工廠的工人們10月9日發出通知,將從10月19日起恢復罷工。由于對薪酬及工作條件不滿,這些工人在9月初已經進行了持續兩周時間的罷工,當時由于工會與雪佛龍達成協議,罷工一度停止。現在,工人們又計劃恢復罷工,理由是雪佛龍違背了協議。

                    《金融時報》等媒體擔憂,澳大利亞工人們此舉,可能會中斷供應并推高價格。

                    最后受傷的還是歐洲。

                    對于歐洲來說,當下的能源市場比去年這個時候要好得多:庫存多了,工業需求減少了,還增加了一些新的進口設施。

                    短期內,天然氣管道故障可能還不會影響到歐盟的能源安全,但長期來看,或許會增加一些國家獲得天然氣的成本,從而引發更多的緊張與通脹。

                    未來,一旦冰冷的寒風襲擊歐洲,能源市場可能將再次震動。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時代周報(ID:timeweekly),作者:馬歡 

                    可行性研究報告
                    時代周報

                    本文作者信息

                    時代周報(財經自媒體)

                    關注(66700)贊(1)

                    邀請演講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咨詢·服務

                    相關閱讀

                    精彩推薦

                    <p id="rp9rn"></p>
                      <p id="rp9rn"><del id="rp9rn"></del></p>

                      <pre id="rp9rn"><del id="rp9rn"><progress id="rp9rn"></progress></del></pre>

                      <del id="rp9rn"><mark id="rp9rn"></mark></del>

                          <ruby id="rp9rn"></ruby>

                          <pre id="rp9rn"></pre>

                              <p id="rp9rn"></p>

                                <p id="rp9rn"></p>
                                  <p id="rp9rn"></p>

                                  <noframes id="rp9rn"><pre id="rp9rn"></pre>
                                  <del id="rp9rn"><dfn id="rp9rn"><form id="rp9rn"></form></dfn></del>

                                      tingtingwuyuet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