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id="rp9rn"></p>
    <p id="rp9rn"><del id="rp9rn"></del></p>

    <pre id="rp9rn"><del id="rp9rn"><progress id="rp9rn"></progress></del></pre>

    <del id="rp9rn"><mark id="rp9rn"></mark></del>

        <ruby id="rp9rn"></ruby>

        <pre id="rp9rn"></pre>

            <p id="rp9rn"></p>

              <p id="rp9rn"></p>
                <p id="rp9rn"></p>

                <noframes id="rp9rn"><pre id="rp9rn"></pre>
                <del id="rp9rn"><dfn id="rp9rn"><form id="rp9rn"></form></dfn></del>

                    港交所的鑼,已經不夠用了

                    節點財經

                    港交所的鑼,已經不夠用了

                    (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零度 來源|節點財經(ID:jiedian2018)

                    良久不見的盛況,正在港交所上演。

                    2025年上半年,港股市場IPO呈現井噴式格局。

                    截至6月30日,2025年上半年共240家企業(主板231家、GEM9家)在港交所遞表,較2024年同期的133家增加了80.5%,這一數字超過2024年全年數量(237家)、2023年全年數量(209家)。

                    由于排隊上市的項目眾多,中環的金融機構工作量劇增,一位在港的頭部中資投行保薦人告訴《節點財經》,目前,手上有 10余個港股 IPO 項目,且每周都有好幾天在內地出差跟項目、搶項目。

                    “趕快去港股IPO。”這已經成為各家投資人當前最重要的投后工作。“抓住這一窗口期,能上盡上!”

                    一天7家排隊上市,企業排隊敲鑼

                    6月27日,16家內地企業遞表申請在港股主板上市,其中13家是第一次遞表;30日,云知聲、IFBH、泰德醫藥三家公司在港交所掛牌上市,這是6月份第四次出現“三重奏”……

                    實際上,2025年上半年,港股IPO市場強勢復蘇,新股發行節奏加快、募資規模回升,已經成為全球資本市場關注的焦點。

                    港交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已完成42宗傳統IPO項目,累計集資超過1050億港元,規模也分別超過了2022年、2023年、2024年的全年融資規模。

                    回顧上半年港交所的表現,Wind數據顯示,上半年43只新股登陸港交所,同比增長43%,融資金額超千億元,同比攀升689%。相比之下,2022—2024年的全年融資金額分別為1046.22億元、463.34億元和881.47億元。

                    上市熱情高漲,港交所融資額也時隔4年重返第一寶座。

                    從行業來看,資本貨物行業最吸金,3家企業成功登陸港股,融資505.76億港元。制藥、生物科技與生命科學行業緊隨其后,6家企業上市融資156.30億港元,食品、飲料與煙草行業位列第三,3家企業融資超過百億港元。而材料行業上市公司達到5家,但融資金額僅63.43億港元。

                    相比之下,電信服務、媒體、房地產、多元金融、運輸、公用事業、食品與主要用品零售、能源等幾大行業未能納新。

                    更激動的一幕在7月9日,《節點財經》發現,這一天,包括Fortior、首鋼朗澤、極智嘉、訊眾通信、大眾口腔以及藍思科技在內的7家公司將登陸港交所。

                    1

                    有業內人士直言“港交所的鑼都不夠用了。”

                    財富效應之下,VC/PE迎來退出潮

                    “太激動了,經過了幾年的低迷,港交所終于迎來了回暖,而且簡直是一夜回春。”一位投資人對《節點財經》表示。“我們最近內部會議的一個重要議題,就是加快推進項目赴港上市的進度。”

                    對于投資人而言,這是實現項目退出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縱觀上半年赴港上市的項目,最值得一提的是寧德時代,以410億港元的融資額高居第一,創下了今年港股募資的新紀錄。恒瑞醫藥、海天味業、三花智控、蜜雪集團的融資額分別為114億港元、101億港元、93億港元和40億港元。

                    其中,寧德時代、恒瑞醫藥、海天味業、三花智控4家公司的IPO融資額均躋身全球IPO融資額前十。

                    1

                    項目上市,帶動了背后VC/PE創造高額的退出回報。

                    以古茗為例,今年2月在港交所掛牌上市,其早期投資方包括沖盈資本、Coatue Management、美團龍珠和紅杉中國等均實現了較高的回報。根據上市首日收盤價計算,其第一大機構股東美團龍珠,IPO 后持股為 7.74%,按古茗后期市值 607.63 億港元計算,美團龍珠持股市值約為 47 億港元。

                    巨額財富效應的帶動下,投資人們正在簇擁著項目盡快完成港股IPO。“錯過了這一波上市潮,下一次就不知道是什么時候了。”一位投資人對《節點財經》直言。

                    更震撼的一幕是港股打新的熱潮再次上演。

                    就在最近,泰國知名椰子水品牌IF的母公司IFBH Limited(以下簡稱“IFBH”)正式在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此次IPO國際配售名單中一批知名私募現身,其中還有中國首富鐘睒睒的身影。

                    鐘睒睒持股超30%的私募基金道合承光,獲配84.68萬股的股份。按當日最高46.5港元的股價計算,該部分股票已賺1583.5萬港元,鐘睒睒間接獲利超過475萬港元。

                    巨大的造富效應之下,更多投資人、項目快速涌向港交所。

                    流動性+政策紅利,促使更多資金入場

                    振奮人心的一幕仍在加劇。

                    港股下半年排隊IPO的企業大幅增加,當前確定7月和8月上市的企業已有8家,包括撥康視云、安井食品、富衛集團、首鋼朗澤、峰岹科技、訊眾通信、極智嘉和以介紹形式上市的東陽光藥。

                    從當前的進展看,每天至少都有一家A股公司公布了赴港上市計劃,下半年的港股市場將會更加擁擠。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節點財經》,今年港股如此熱鬧,背后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其一,流動性修復

                    經過了長達兩三年的流動性減弱,今年,港股市場呈現技術突破驅動估值修復、資金回流推動量價齊升的發展格局,對包括新股在內的市場標的產生積極影響。

                    一位投資人告訴《節點財經》,港交所上市熱潮,標志著港股市場投融資功能有效恢復,市場信心與活躍度正快速回歸,并形成良性循環。

                    其二,政策制度紅利釋放

                    去年,還有投資人對《節點財經》吐槽,“要去港交所上市,腿先打折”,而今年,風向一轉,各家都在助推項目盡快赴港IPO。這一改變的背后,與內地及香港的政策支持息息相關。

                    去年9月以來,中央政府推出的經濟刺激政策逐步落地生效,與港交所上市規則優化措施形成“政策共振”,直接推動港股市場持續向好。

                    去年4月中國證監會發布的5項資本市場對港合作措施中,明確提出支持內地行業龍頭企業赴港上市。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可以為這些企業提供更便捷的海外融資渠道、提升國際知名度和打造國際化資本運作平臺。

                    此外,近年來,香港監管機構也在持續優化上市規則,《節點財經》看來,正是港交所持續優化上市條件和審核流程、縮短問詢周期,為內地企業赴港上市提供了便利。例如,2018年4月,推出18A章允許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2023年3月,推出18C章允許未有收入、未有盈利的“專精特新”科技公司上市;2025年5月正式推出“科企專線”,建立特專科技公司(18C章)和生物科技公司(18A章)的專屬上市支持機制,允許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請。

                    值得關注的是,此輪IPO熱潮中,A股龍頭企業來港上市實現“A+H”雙平臺模式已成為趨勢。A股龍頭企業本身具備多元化融資與國際化布局需求,部分大型A股上市公司,尤其是新經濟、消費、生物醫藥等領域的龍頭企業,有強烈的國際化發展意愿和品牌影響力提升需求。

                    《節點財經》看來,這一輪赴港上市潮還將持續一段時間,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隨著赴港上市企業數量的增多,新股表現也會出現分化。切勿為了“打新”而盲目追高,注重企業質量才是長遠之道。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節點財經(ID:jiedian2018),作者:零度

                    可行性研究報告
                    節點財經

                    本文作者信息

                    節點財經(財經自媒體)

                    關注(309819)贊(2)

                    邀請演講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咨詢·服務

                    相關閱讀

                    精彩推薦

                    <p id="rp9rn"></p>
                      <p id="rp9rn"><del id="rp9rn"></del></p>

                      <pre id="rp9rn"><del id="rp9rn"><progress id="rp9rn"></progress></del></pre>

                      <del id="rp9rn"><mark id="rp9rn"></mark></del>

                          <ruby id="rp9rn"></ruby>

                          <pre id="rp9rn"></pre>

                              <p id="rp9rn"></p>

                                <p id="rp9rn"></p>
                                  <p id="rp9rn"></p>

                                  <noframes id="rp9rn"><pre id="rp9rn"></pre>
                                  <del id="rp9rn"><dfn id="rp9rn"><form id="rp9rn"></form></dfn></del>

                                      tingtingwuyuet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