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儲能技術關鍵!趙天壽院士:需突破電化學流體電池技術瓶頸【附長時儲能技術分析】
圖源:攝圖網
據證券時報,11月8日,在2023能源電子產業發展大會開幕式上,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天壽表示,構建新型電力系統需要促進新型儲能多元化發展,支撐多能互補能源體系建設。
他指出,長時儲能技術存在較大缺口,是儲能技術的重要發展方向;其中,電化學流體電池易模塊化、時長靈活、安全、無地理限制,適合于長時、大規模儲能,突破其技術瓶頸,是搶抓儲能產業機會的關鍵。
“目前來看,我們要克服的就是流體電池系統的成本,而且要提高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 趙天壽院士進一步說道,“目前,全釩液流電池進入了商業的初期階段,產業的空間非常大,降低成本是最關鍵的。要降低成本,必須提高液流電池電堆的電流密度,降低電堆所需要的材料,同時電流密度的提高可以提高電解率。”
長時儲能在調節新能源發電波動作用上優勢明顯。可實現跨天、跨月,乃至跨季節充放電循環的儲能系統為長時儲能系統。隨著光能風能不斷深入,其發電的間歇性對電網負面影響將愈發嚴重,部分水電站也面臨著生態系統破壞后越來越長的枯水期,無法保證出力。而要解決這個問題,光靠建造更多輸電網絡遠遠不夠。長時儲能可憑借長周期、大容量特性,在更長時間維度上調節新能源發電波動,在清潔能源過剩時避免電網擁堵,負荷高峰時增加清潔能源消納。
長時儲能與短時儲能相比最大優勢系就是其容量邊際成本(Marginal Cost per kWh),功率和容量可以相對獨立擴展,避免了未使用功率產生的附加成本,具有不同應用場景之間切換疊加的高度靈活性。而目前大部分電力輔助服務市場、峰谷電價套利空間,對2-4小時短時儲能系統基本足夠。因此,長時儲能要想突破短時儲能的商業壁壘,必須要解決短時儲能技術當前所無法解決的痛點,展示其在更長時間維度的經濟價值。
長時儲能前沿技術研究方向包括鐵空氣技術電池、固態電池、液態空氣、液態金屬、“熱巖”儲能、重力儲能、石灰石基材儲能、液流電池等,其中鐵空氣技術電池、固態電池、液流電池等為電化學儲能前沿技術發展方向,投資機會較大。
液流電池儲能提供商ESS公司的首席執行官Eric Dresselhuys表示:“長時儲能行業正處于發展的關鍵時刻,新的儲能技術正在不斷涌現。”
劉科院士表示,碳中和核心問題就是要解決風電、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間歇性問題,而解決這一問題的核心是大規模儲能及長時儲能技術!
注:本文僅作內容傳播,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更多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電化學儲能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研究報告、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產業圖譜、智慧招商系統、行業地位證明、IPO咨詢/募投可研、IPO工作底稿咨詢等解決方案。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等任何公開信息披露中引用本篇文章內容,需要獲取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正規授權。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咨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