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數字化轉型建設的“五變 六化 五打底”原則
(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老楊 來源|湘江數評(ID:xiangjiangshupingLY)
本文是老楊近日與某培訓機構合作進行的一期名為《從數據局成立看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直播活動,現將直播實錄分享如下,全文共7777個字,約需讀12分鐘左右。
今天老楊與大家溝通的話題是關于數據局成立與企業數字化轉型之間關系,分三個部分講:
第一,講一下數據局成立的意義,包括它的作用在哪里;
第二,講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相關的難點在哪里;
第三,進行一些案例的分享。
首先我們來講一下關于數據局成立的意義在哪里。
我們知道在年初的時候有一個概念瞬間是火遍全網,它就是“數字中國”,在數字中國的眾多的內容里面,其中有一項內容叫做“2522布局框架”,明確指出要建“兩大基礎”,其中一項是數據資源體系的建設,我們在繼續看,在數字中國規劃文檔里面,還有一個細分項就是要“暢通數據資源的大循環”。也就是說從國家的整體數字化戰略來說,已經把數據做了非常高的這樣一個定位,里面有六點內容,比如從國家的戰略層面建立國家數據管理體制這樣一個機制,在這個基礎上還要建立數據統籌的管理機構,那么有了管理機構接下來干什么?就是要建國家的重點的數據資源庫,釋放數據的價值。
這張圖大家并不陌生,當時可以說是火爆了整個微信朋友圈,國家數據局正式掛牌成立!那么國家數據局成立它的意義在哪里呢?它有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負責協調推進數據基礎的一個制度建設,要從國家層面上來規范數據資源的管理;
第二,統籌數據資源的共享和開發,就是說企業有了數據資源,怎樣去共享,怎樣去利用,通過相關的平臺怎么去產生價值;
第三,統籌推進數字中國、數字經濟、數字社會規劃和建設等。
從以上我們不難看出,國家數據局的成立:
1.在戰略層面:將有利于強化數據要素制度供給,構建數據流通體系,激活數據生產力,對于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具有重大意義;
2.在制度層面:將從國家層面統籌協調數字中國、數字經濟、數字社會的規劃和建設;
3.在產業層面:更好統籌數據資源整合共享和開發利用,是抓搶數字經濟發展先機、打造經濟發展新動能的重要舉措。
我們總結一下,從國家的層面來說,從意識上國家已經認識到數據是個非常重要的戰略資源,在行動上成立了國家數據局,又從落地應用層面成立各地的數據交易中心,國家又從制度上來保障數據交易的合法化,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化建設,那么我們來回想一下企業數字化是如何做的?做的怎么樣?大家如果在企業里從事數字化轉型建設工作的話,可能會明顯感受到這一點。
我認為當前的企業數字化轉型有三座大山:
第一,從市場經營層面來說,大家都知道當前的市場是高度的不確定,風口已停,現在年底了企業都在做什么?降本增效,優化人員結構,對不對?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的數字化建設肯定會受影響,這是第一個壓力,企業沒有錢了,如果用乙方的話說,地主家沒有余糧了,這個時候數字化該怎么做?
第二,數字化的價值如何體現?信息中心經常會面臨這樣的問題,做數字化項目立項的時候領導就會問:做數字化價值在哪里?如何體現出來?降本在哪里?又在哪里增了效?我想很多信息中心的員工是難以回答的。我甚至聽說有的企業老板直接說買的這款軟件能不能給我優化掉十個人?能就可以,如果不能就不用買了,所以不難看出這就是一個顯性的數字化價值問題。
第三,數字運營能力的缺失,現在企業做數字化建設面臨很多問題,比如系統買回來之后很難落地,甚至在實施期間項目就爛尾掉了,即便是上線之后開始可能用得好,但半年或者一年之后,由于缺乏管理,流程亂了、數據亂了,沒人管了,這就是一個落地應用的問題,就是說系統怎么管,怎么用,這就涉及到一個數字運營的問題,當前大部分企業在這方面也是很缺失的。
當前做數字化轉型的難點,我總結了一下,從兩個層面來說:
第一,管理側:
從管理側來看,當前大部分的傳統企業數字化能力是非常弱的,比如中小企業它可能連信息中心都沒有,而企業管理層的數據化意識不強,而且風險意識非常弱,比如信息部門如果說是要買一款殺毒軟件、買防火墻,這個時候部分領導就會考慮要投入多少錢,就會選擇等一等,看一看,最后可能不投入,認為病毒不會那么多,服務器也不會那么容易中毒,存在很多僥幸的心理。
當前在管理側來看,大部分傳統企業系統管理也非常難,難在哪里?雖然說有制度,但是很多制度是不執行的,特別是領導層可能會帶頭去破壞制度,就是造成系統管理難。還有就是數據管理難,最直觀的表現就是數據的質量,數據的及時性,有效性、準確性是很難保障的。最后就是數字化運營管理難,比如為了保障系統能夠順利應用起來,企業是不是制定了各種的獎罰措施?如果獎罰措施有了,那么沒有真正的去執行到位,大部分企業是很難保障的,
第二,應用側:
從應用側來看,也存在很多的難點,比如立項難,要買一款軟件,在企業內可能會經過很多的關口,要跟業務領導溝通,要與分管領導溝通,要跟成本部門溝通,最后還要跟一把手溝通,一套程序下來的話可能會經歷一個月甚至幾個月,最后也有可能不了了之。
立項完成之后面臨的是調研難,去找業務部門溝通需求的時候,業務部門可能會說:我們沒有需求你們看著辦,或者今天說需求是這樣,而明天需求是那樣,朝定夕改,確定一個需求也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
正因為調研難,所以說在實施的時候也會遇到很大的問題,比如需要開會溝通的時候不來參加,去進行需求確定的時候不簽字,或者需要協助試用的時候消極配合;然后接下來就是上線難,前面這些工作都沒有做好,上線應用沒法進行,接著就是驗收難,經過這么一系列的操作之后軟件沒有何的價值體現。
以上數字化轉型的兩個難點,從目前來看當前的企業數字化在降本增效模式下體現的是一個亂還有一個什么?那就是比較卷。
那么亂的話它體現在哪里?我總結兩點:
一個是管理之亂,那么管理亂體現在哪里?現在大部分的傳統企業,數字化建設是沒有任何戰略規劃性的,想到哪里就做哪里,也沒有目標,也缺乏組織管理,比如說戰略性技術組織、技術跟業務的融合組織,目前大部分傳統企業做數字化建設它是沒有組織這個概念的,常見的問題比如組織架構不全,一個領導會兼多個職務,那么這樣的話在系統內如果組織架構設置不當是有問題的,影響流程的正常流轉,流程會報錯、流程不通,直接體現的就是一個混亂,所以我們來總結一下這些亂:
企業數字化建設目標比較亂,需求比較混亂,業務部門、包括業務領導不知道要什么,流程也沒有經過任何的梳理,主打一個亂字;
從技術層面來說,當前企業系統多、功能多、平臺多、接口多、數據多,但管理上的孤島,又造就數據的孤島,亂!
一個是管理之卷,這個卷體現在哪里?比如信息部門苦心經營一年,最后年終績效考核的時候,領導問到底做了什么成績?能力跟價值就被領導質疑。接下來在這種高度不確定的環境下,很多數字化人才就被流失掉了,被優化掉了。老楊在與很多企業CIO交流時,大家都在吐槽數字化的投入被削減,或者項目被暫停掉了,對數字化的考核就更加嚴苛了與變態了,這就是什么?
在亂跟卷的情況下,造成的結果就是數字化項目被爛尾,最后技術背上了很多管理的鍋,因為沒有價值體現,信息部門就是這樣每天被踢來踢去,變成“挨踢”部!
下面這個環節是案例分享,這是一個真實案例,某集團公司為了通過某項的認證要進行數字化建設。這個場景我想大家可能并不陌生,企業為了獲得某項認證做數字化建設,目前就是為了拿到相關政府的補貼,比如兩化融合;本案例中的這個企業也是為了通過某項行業認證開始做什么數字化建設,涉及到了整個的業務的生命周期全過程管理,涉及面比較廣;但是在執行當中發現了很多的問題,第一,他沒有組織能力的保障,也就是說企業要做數字化轉型了,誰來負責?也沒有指明某一個分管領導來負責,更沒有數字化的戰略委員會來統籌這個事情,就是一個字:亂!就是說看似很多人在負責,其實有問題了沒有一個人為此負責,這就是當前部分傳統企業的現狀。那么在這種情況下開始進行選型,進行招標,以最低中標價選擇了一個大廠,但是有個問題那就是該大廠的產品功能不足、行業能力不足,但是該大廠的相關營銷人員會忽悠,說我們在某某央企做過了這個項目,直接給你們復制過來就ok了,然后同時可以保證將公司的管理提升到一個新的臺階,牛就是這樣吹出來,所以當時領導非常相信該大廠,最后認證通過了,但是在真實應用這個產品的時候發現無論它在功能的設計上,還是在實施的經驗上,包括后續的售后服務上面都難以滿足企業需求,最后勉強用了大概不到一年之后,這個產品就會被廢掉了。
但是廢掉了之后,領導覺得數字化還是要進行,因為該企業的業務規模越來越大,必須用數字化進行管理。于是又再次啟動了系統招標,這次選了一個行業內的比較知名的軟件大廠,但建設過程中又出現問題了,比如信息部門沒有參與招標,這次招標是由某一個業務部門來負責的,這種問題我想大家在日常的數字化管理工作當中也經常會遇到,業務部門如果比較強勢,可以繞過信息部門,獨立進行系統建設。該系統在業務部門的主導下應用起來了,看似是沒有問題,運轉正常,但是一年以后業務部門被撤編了,系統的正常運維還是要做,怎么辦?最后又把這個運維推到了信息部門,所以這個場景是不是很熟悉,業務部門搞不定,就會把球踢到信息部門來。
信息部門接手之后,發現好問題多多,比如產品架構非常老舊,帶來的后果就是什么?就是運維非常復雜,比如說它的流程引擎還是十幾年之前的,做一個流程非常復雜、耗時;同時由于在商務談判階段對后續服務收費沒有進行約定,導致二次開發成本非常高;還有就是產品的整個頁面功能設計非常的復雜,業務部門是一邊用一邊在吐槽,易用性很差;最重要的是權限管理是非常混亂,信息部門接手之后發現整個的系統權限管理基本上沒有做,這是什么概念,也就等于說是系統里面所有的數據會被所有的用戶看到,比如說今年一年中了多少標,賺了多少錢,一個最普通員工就看得清清楚楚,整個沒有數據安全意識;且提供任何接口都需要費用,即使是公共接口也不例外,導致后期成本急劇上升,而這些本是在商務環節就可以避免的。
以上的這個案例是一個典型的案例,大家可以想一下在日常工作當中,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場景?
當然這個項目并不是一無是處,還是有點成績的:
第一,通過這種平臺化的建設,它拉通了整個公司的業務線條的管理;
第二,在整個實施過程當中,由于大廠還是比較專業的,所以它協助企業實現了業務的規范化與標準化的管理;
第三,在系統推行過程當中,又制定了相關的應用的考核體系,從運營層面這個是比較成功的;
第四,通過這個系統的應用,整個企業有了平臺化的建設應用經驗,各個業務部門之間,有了跟信息部門達成共識的這樣的一個經驗。所以不難看出在做數字化轉型過程當中,這個共識是非常重要的。
通過這個案例總結一下:
第一,從數字化建設的初心來看,本案例中企業的數字化的初心是不對的,但卻在大部分企業中真實存在,政府有獎勵有補貼了,企業去做應付式的數字化,最后補貼到手了,軟件廢了也不可惜,大家都懂得,不再做過多的描述。
第二,從組織保障來看,老楊認為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有三個層面的組織,第一個層面就是說從戰略層面,企業必須有數字化的戰略委員會,來決定企業的數字化的戰略走向;第二個是信息中心,從技術層面來去保障企業的數字化建設正常進行;第三,業務跟技術相融合的這樣一個組織來一起共同推進;但是在本案例中是根本沒有這個組織的,看似一堆人在負責,其實沒有一個任何一個人來為這個事情的負責,然后過程就是相互扯皮,相互踢皮球;
第三,廠商的專業能力非常重要,做過數字化轉型企業的都知道,經常被一些軟件廠家坑一把,特別是某些大廠,非常的會忽悠,把領導忽悠的是熱血沸騰,結果最后一落地的時候發現稀松平常,造成買家秀跟賣家秀這樣一個局面;
第四,企業自身的需求及能力,能不能與系統匹配;這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某些企業的領導可能對于企業的管理能力預想的很高,信息系統一上的時候就是啪啪打臉的時候,所以說企業在引進軟件的時候一定要根據自身的管理能力,也就是說在一個連最基本的協同都沒有實現的這種情況下,企業就上一個平臺化的系統,肯定會爛尾的。所以企業一定要知道自己的管理能力,需要什么樣的軟件,建設分為幾步走,步子邁得大容易扯淡。
第五,重復建設,這個是企業數字化轉型建設過程當中經常遇到的一個問題,買一套A公司軟件不行,領導就認為是軟件的問題,然后買B公司的軟件,買了B公司的軟件還是達不到需求怎么辦?就買C公司的軟件,這樣重復建設,成本直線上升,然而卻沒有任何的價值;
第六,產品的能力,其實很好理解,就是產品是否簡單易用,技術架構是不是先進且穩定,接口開放性足夠強;在這里由于時間關系不做過多的描述;
以上是通過案例分析,我得出了這樣六點經驗;再回過頭來談一下數字化究竟該如何去做這個問題,這是我總結的一個原則,就是“五變 六化 五打底”,我稱之為“五六五原則”。
首先談一下“五變”:
第一,要從意識到共識的這樣一個轉變,大家要清楚知道企業領導有了數字化的意識,但是并不等于它與信息部門有了數字化共識,所以說我們要搞清楚意識跟共識它是不對等的,在數字化建設過程中,需要與各方達成一個共識,才能在后續工作得到順利的推動;
第二,從模仿到自主這樣的一個轉變,現在很多傳統企業領導容易犯里的錯誤是什么?就是喜歡模仿,喜歡照抄,喜歡彎道超車。我曾經遇到過一個企業領導,他說:我就覺得你們公司的數字化做得很好,是哪個軟件你告訴我,我買回來,我們怎么用我照抄就可以了,這樣做數字化轉型建設的話肯定是不行的,因為軟件功能可以一致,但是企業的管理、企業的人員能力、企業的文化,它是不同的,這些是根本沒法復制的,所以說如果領導有這種數字化彎道超車的想法大家一定要制止。
第三,由表至深的轉變,也就是說企業做數字化要先從最簡單開始,找切入點,再逐步的去深入,一開始不要貪大求全,要階梯性的去建設,那么如果你貪大求全絕對是扯淡。
第四,從成本到價值的轉變,也就是說數字化建設在很多領導眼里它都是燒錢的,而且數字化的價值,包括信息部門的價值,它很難看到的。那么這個時候一定要想辦法體現數字化建設的這樣一個價值,讓領導知道數字化價值體點在哪里。
第五,從被動到主動的轉變,就是說企業的信息部門不能老是被動挨打,一定要主動出擊,坐在辦公室里面你是做不好數字化的,需要經常走出去跟業務部門溝通,走出去跟行業相關的人員溝通,這樣的話你才能實現對數字化的進化。
接著談什么是:“六化”
這個針對于軟件產品,在數字化建設過程中如何選擇軟件產品?老楊認為:
第一,簡單化,不要搞得太復雜,要根據企業人員的管理特色來選,功能要簡單,不要太復雜,一打開滿屏的表格,說實話,基層人員如果看到那么復雜的表單要他填寫,他殺了你的心都有。
第二,一定要做可視化,就是體現數據的價值;但前提是要保障數據質量,有一套數據的管理邏輯,不要為了可視化而做成“大屏化”;
第三,集成化,集成的話是相對來說是比較復雜的,企業在做數字化建設的時候,一定要超前考慮一步,未來需要與什么系統對接,需要準備好哪些接口,但是現在很多的企業都是止步于集成,扯淡于數智化;
第四,移動化很好理解,這里不做過多解釋;
第五,數據化一體化,企業數字化都會慢慢朝由簡至深的一體化方向走,所以要提前考慮到數據的質量管理,標準化管理,
最后談一下:“五打底”:
“五打底”就是首先要確定數字化的戰略方向,做任何數字化工作,都要去定一個戰略,特別是現在年關將近,企業現在需要定明年的數字化戰略了,而且這種戰略是要與高層領導要達成共識的,戰略需求必須要明確,今年企業的業務痛點是什么,要實現什么?業務部門有哪些痛點,怎么給用數字化方式實現;如果說業務部門需求模糊,就需要把需求給深挖出來,不能讓業務部門牽著鼻子走,這樣的話系統可能有上不了線的風險。
企業在數字化轉型建設過程中管好組織的同時要強化運營,如果覺得信息部門勢單力薄,建議可以聯合其他部門,比如審計部門,這是強運營做融合,大家一定要記得做數字化轉型建設并不是信息部門的單打獨斗。
接下來我來講一下企業數字化建設的“八個一原則”
企業數字化建設需要做一個科學的規劃,但這個規劃一定要符合企業的現狀,不能拿著別人照抄;剛才已經說了共識很重要,這里不再描述,共識完了之后要做一個精心的準備,做數字化跟打仗一樣,不要打無準備的仗,需要找一個精準的切入點,如果切的好,足夠精準,為業務部門帶來的價值,能夠提高它的工作效率,解決了它的業務痛點,那么信息部門的口碑就會迅速的打開,業務部門就會相信你,然后會接納你,以后的數字化共識就很容易達成。如果給業務部門引進的軟件系統,天天被業務吐槽,那保證你一年的數字化開展都會有問題。在數字化建設過程中一個優質的服務商,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它的行業能力、實施能力、售后服務能力,將直接影響項目的成敗。一個融合的團隊,這里講如何去落地,也就是說在做項目建設的時候,業務部門他必須派一個業務骨干要全程參與,信息部門單打獨斗累死累活也是沒有任何價值的,你做出來東西都是YY的,最后也是被業務部門所鄙視的。為了保障數字化運營工作正常開展,需要做一個保障制度,沒有制度,落地都是非常困難的,那么以上這些做好之后,就可以做出一套可復制的模式,在做下一個項目的時候,拿這個模式進行復制就ok了。
在當前這種又卷又亂的情況下,業務部門該如何去做數字化?
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勝,信息部門也要學會用業務部門的思維去思考,今天晚上參加直播活動估計也有一些業務部門朋友,那么業務部門概怎么做?
老楊認為業務部門必須有一個轉變的意識,要容納數字化,接受數字化;需求必須要清晰,知道自己要什么,你不能什么都想要,最后你是什么都得不到;在整個數字化建設過程當中,業務部門必須建立相關的標準,因為這些業務標準,信息部門是制定不出來的;同時還必須有一個融合思維,跟技術部門怎么去融合,而且數字化建設它是一個長期過程,必須有一個長期主義。
那么信息部門該如何去做?
這是我個人總結的價值論,五點價值,效率即價值,提高了規則效率,說明數字化項目就有價值;解決了業務部門的痛點,就有直觀的價值,什么都解決不了,那么信息部門存在的價值就值得商榷;用數字化的系統,把企業的日常工作管控做的很好,那么在領導眼里這就是價值;通過數字化建設積累了海量的數據,那么這些數據為領導的決策提供了幫助,那么數據就會有價值;信息部門的IT服務各方面做得好,能夠及時的為業務部門服務,獲得口碑,這樣服務就會有價值。
談到這里,今天晚上的交流基本要結束了,老楊最后做一下小結,最開始我們談到了國家數據局的成立,可以看到國家從戰略層面上已經非常重視數據了,而且國家層面已經在落地在執行了,所以從這一點對企業的數字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啟示,就是說國家層面在非常重視數字化,那么作為企業層面沒有理由做不好數字化,今晚還談到了很多企業對數字化,雖然說有意識,但是缺方法、缺能力、缺標準又缺團隊,導致數字化的價值體現難,這是目前一個現狀,我們必須要正視這些難題,想辦法去解決這些難題;做任何的數字化建設工作,不管你是做IT運維也好,還是做數字化運營也罷,都要以價值為中心,要以需求為基礎,不能脫離業務部門的需求來進行數字化的建設。
最后談點期望,大家知道今年GTP技術火出了圈,而且在下半年AI技術已經逐步在一些系統里面應用了,我在之前的公眾號文章中已經預測了,明年將會是AI的大混戰。大家記住這一點,當前AI混戰的場景已經出現了,明年將是大混戰,所以大家一定主動去了解去AI,去深度去了解AI在我們工作中的應用場景,要有AI的思維去不斷的刷新你的認知,不斷去進化;技術需要進化,那么配套的管理也需要進化。所以我認為明年數字化建設要做的兩項工作,第一個是融合,第二個就是進化。好了,今天晚上由于時間關系就給大家分享這么多,歡迎與老楊線上交流。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湘江數評(ID:xiangjiangshupingLY),作者:老楊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咨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