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穆勝:絕大多數企業的人效管理,都只做了50%(最新重磅演講)
作者|穆勝 來源|穆勝咨詢(ID:hrm-yun)
各位朋友,很高興受北森邀請來到今天在蘇州的論壇,與大家分享一點我關于人效管理的認知。在經濟寒冬的形勢下,的確有很多企業和咨詢機構在談論人效,但我并不認為這其中有太多有價值的觀點。
諸多的觀點,無非是用業績和人數或人工成本做了一個“大除法”,讓HR們似乎有了一個可以證明專業性的數據指標罷了。
我想說的是,穆勝咨詢理解的人效,和大多數的觀點可能是不一樣的。
一
什么是人效?
首先我們要談談什么是人效。
現在我們大多數人談到的人效,實際上是“寬口徑人效”,也就是用業績數據除以人數或人工成本。
這個指標有意義嗎?有。它解決人力資源總量的投放問題。換句話說,有了這個指標,我們可以核算出企業整體或某個局部的合理人員編制或人工成本。企業在有了戰略思路后,必須要通過資源的投放讓戰略落地,此時,人力資源作為核心資源,其投放的多少必然會影響其他資源的投入,也必然會影響戰略的落地。
企業的各類業務有取舍、緩急、輕重,而人力資源的投入也必然有取舍、緩急、輕重,顯然,后者對前者有重要的影響。那么,怎么在人力資源投入上衡量取舍、緩急、輕重?這通過對各類業務設置人效標準來完成,因為人效標準就是人力資源投放的標準。從這個角度上講,寬口徑人效具有一定的戰略意義。
絕大多數人忽略的,是“窄口徑人效”,也就是“核心人效”,這個指標是用企業業績的北極星指標除以核心人才倉。根據我們的觀察,市面上幾乎沒有任何一個企業或機構有提到這個指標。
想想,這個指標不重要嗎?如果企業的業績里,北極星指標是核心驅動力,如果企業的人才里,核心人才是核心驅動力,如果北極星指標的驅動力來自核心人才,這個指標該有多重要呀!
一方面,核心人效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企業的戰略前景,對它的規劃和管理本身就是戰略;另一方面,只有針對核心人效提升的選用育留方案,才體現了人力資源戰略和戰術價值,否則HR們只會陷入事務性工作,淪為后勤。
二
如何識別核心人效?
我經常說,如果有個企業的HR能夠識別出他們的核心人效,那么,這個HR一定是高段位的存在。很多人會質疑,一個指標有那么難嗎?難!真的難!
首先,要識別出業績的北極星指標。這要求我們能穿透生意,看到增長趨勢的本質,要找到企業最內核的增長力。
但問題在于,企業的業務林林總總;每項業務的增長方式也林林總總,增收、節支、翻臺等;每項業務面對的客群也林林總總;每項業務自己的SKU也林林總總……哪一樣是生意中最具可能性的部分?別說HR們,就連老板自己可能都沒完全弄明白。“樂視七子,一個都不能少”不是還歷歷在目嗎?
這一步是繞不過去的,只有找到了最內核的增長力,并在那個點上發力,企業才會跳出線性增長,走入自己舒適的戰略空間,走到自己的“主場里”。這意味著,HR們一定要和老板一起對業務抽絲剝繭、層層深入。這看似不是人力資源職能,而是戰略職能,但如果你沒有搞清楚業務戰略,又如何做高端的人力資源專業工作?所以,千萬不要回避這個領域,一旦回避,HR們就會失去自己真正的舞臺。
其次,要識別出核心人才倉。這要求我們能穿越隊伍的熙熙攘攘,看到那20%的、能推動80%的北極星指標的人才群體。
但問題在于,企業的人才有各大序列;每個系列又有各個層級;即使是同一序列、同一層級,在組織內的每個局部也各有分工;即使是同一序列、同一層級、同一分工,大家也有不同的能力水平……哪一群人是人才隊伍中的“核心球員”?
這方面,也別高估了HR們的識別能力。如果沒有北森這類數字化HR系統的打標,人才識別就很難實現,即使有了數字化標簽,大多企業也沒有人才識別的算法。39歲一刀切不是諸多企業的常態嗎?事實上,這并不是企業年輕化、銳意進取的表現,反而是企業無法識別人才,只能用年齡來粗暴汰換的證明。
這一步也是繞不過去的,只有找到了人才中的“核心球員”,并在他們的身上做精準的選用育留,企業的人才隊伍才會真正有靈魂,能成事。這意味著,HR們一定要拉著老板一起對人才隊伍抽絲剝繭、層層深入。這看似是人力資源職能,其實就是企業戰略的重要環節。如果沒有核心人才倉,企業如何推動北極星指標?僅僅憑借老板的戰略口號嗎?
三
核心人效是最關鍵的戰略
其實,相比寬口徑和核心人效,我個人更主張HR們關注核心人效,因為,這才是高端的戰略,這才是HR們推動經營的真正舞臺。
表面上看,人力資源職能要支持業務戰略,管理寬口徑人效是簡單直接的方式。如果我們把戰略理解為在不同業務上的取舍、緩急、輕重,那么,確定人力資源的投放方式其實沒那么困難,只要將老板的戰略意圖“翻譯”為寬口徑人效標準就好。當然,這種“翻譯”也沒有那么容易,絕大多數HR服務企業十年,還不清楚老板心里的人效標準;但這種“翻譯”是有技術方案可以遵循的,通過一些框架式的方法,我們都可以把老板“逼”到一定的決策點,定下人效標準的指標和數字。
深層里看,人力資源職能要支持業務戰略,還需要進入到管理核心人效的境界。道理很簡單,如果我們要確定生意中的內核增長力,圍繞這個方向投入核心人才,那么就必須關注核心人效。這類增長更有價值,更受到核心人才的驅動,核心人才倉的投放因此也更具戰略意義。
在這個方向上,確定北極星指標還相對容易,因為這個指標就是相對靜態、單維度的。真正的難度是確定核心人才倉,并且對其進行持續的管理,因為核心人才倉是動態的、多維度的。
在與老板共識出北極星指標后,就需要確定一二三級核心人才的(窄口徑)人效標準,明確各類核心人力資源的投放。我們更要考慮到,由于三級核心人才之間有協作關系,是高度聯動的,我們還要對其進行合理搭配,以一級核心人才的成長為主線,調整其他兩類人才配置的節奏。而后,更應該基于人才隊伍的配置節奏,設計配套的激勵和賦能機制。
在這個過程中,我對優秀的、戰略級人力資源工作的標準有兩條:一是我們有沒有讓不同的部門、團隊、員工之間產生1+1>2的協同效應;二是有沒有相對于競對產生田忌賽馬的壓制效果。而要做到這兩點,都需要戰略級的操盤能力,而這,就是HR們的舞臺。
某種程度上,我們甚至可以認為核心人效的管理應該是一種高端戰略。說簡單點,要打哪個業務陣地,老板指揮就好;但要打下這個業務陣地,還需要人力資源的高效配置。優秀的戰略能夠讓企業遠遠甩開競爭對手,但看到關鍵業務陣地的眼光其實不難復制,難以復制的是組織團隊去打下這個業務陣地。
核心人效,就是最關鍵的戰略。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穆勝咨詢(ID:hrm-yun),作者:穆勝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咨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