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預測!林詠華:混合異構的AI芯片將成算力資源稀缺的重要解決方案【附AI芯片行業市場競爭分析】
圖源:攝圖網
11月29日,2023人工智能計算大會在北京舉辦。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長、總工程師林詠華出席活動并發表觀點。
“國內AI芯片的大模型訓練性能與國外約有三年差距”,林詠華表示,當前中國 AI 芯片的大模型集群訓練性能,只有個別接近英偉達 A100/A800,大多數不到 50%。此外是生態差距巨大,我國 AI 芯片公司有 40 余家,但中國 AI 芯片整體的市場占有率加起來不超過 10%,各家 AI 芯片軟件各異、生態十分零碎割裂。
另外,對于國產AI芯片未來的發展方向,“混合異構的芯片技術架構成為解決算力資源稀缺的重要解決方案。“利用混合異構技術,可以將不同芯片放在一起訓練同一個大模型。” 林詠華說道,提升混合異構能力,可以在同一個數據中心把各種算力資源進行靈活組合訓練大模型。“希望國內的數據中心能夠從以進口芯片為主,過渡到以國產芯片為主。”
國內外企業差距大 英偉達領跑全行業
從應用領域分類來看,英偉達一家獨大全球云端訓練芯片市場,TPU很難撼動英偉達GPU的壟斷地位,目前英偉達的GPU+CUDA計算平臺是最成熟的AI訓練方案,除此之外還有第三方異構計算平臺OpenCL+AMD GPU以及云計算服務商自研加速芯片這兩種方案,全球各芯片廠商基于不同方案,都推出了針對于云端訓練的人工智能芯片。
反觀在全球云端推斷芯片競爭格局方面,云端推斷芯片百家爭鳴,各有千秋。相比訓練芯片,推斷芯片考慮的因素更加綜合:單位功耗算力、時延、成本等。初期推斷也采用GPU進行加速,但由于應用場景的特殊性,依據具體神經網絡算法優化會帶來更高的效率,FPGA/ASIC 的表現可能更突出。
除了Nvidia、Google、Xilinx、Altera(Intel)等傳統芯片大廠涉足云端推斷芯片以外,Wave computing、Groq等初創公司也加入競爭。中國公司里,寒武紀、比特大陸同樣積極布局云端芯片業務。
不同架構下的AI芯片
基于AI芯片的加速計算是當前智能計算的主流模式。AI芯片通過和AI算法的協同設計來滿足AI計算對算力的超高需求。當前主流的AI加速計算主要是采用CPU系統搭載GPU、FPGA、ASIC等異構加速芯片。
近年來,國產AI加速芯片廠商持續發力,在該領域取得了快速進展,相關產品陸續發布,覆蓋了AI推理和AI訓練需求,其中既有基于通用GPU架構的芯片,也有基于ASIC架構的芯片,另外也出現了類腦架構芯片,總體上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
平安證券研報指出當前,我國通用人工智能產業政策逐步完善,國產大模型能力持續升級。隨著國產大模型廠商和AI芯片廠商的持續發力,我國AIGC產業未來發展前景廣闊。
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更多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人工智能芯片(AI芯片)行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研究報告、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產業圖譜、智慧招商系統、行業地位證明、IPO咨詢/募投可研、IPO工作底稿咨詢等解決方案。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等任何公開信息披露中引用本篇文章內容,需要獲取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正規授權。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咨詢·服務